我校教师周永超应邀在《河北青年报》点评2018年高考作文

首先,要准确把握两个时间概念——“新世纪”和“新时代”。“新世纪”是指21世纪,新世纪的中国指的是2000年以后的中国;“新时代”是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做出的论断,“经过长期努力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,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。”
其次,注意材料的两个层次。本次作文题目的材料由两个层次构成:第一个层次以编年大事记的方式,围绕新世纪以来“世纪宝宝”出生到2018年,择取了汶川大地震、北京奥运会、太空授课、精准扶贫等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历史缩影,回顾“世纪宝宝”18年来个人成长伴随国家发展的光辉历程,随后还有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重要时间节点,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。第二个层次属于明确写作任务,抓住“际遇”“机缘”“使命”“挑战”等关键词,围绕自己“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、成长,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、圆梦”的经历写一篇文章,留给2035年18岁的那一代人阅读。
第三,要明确两个意识,一是要明确“作者意识”,即写作者是生于新世纪的18岁青年,所写文章要体现自己18年来的成长和思考;二是要明确“读者意识”,这篇文章的阅读者,是在2035年将年满18周岁的新一代青年。
第四,强化一种思维——突出表达的思辨性
综合来看,这是一则有明确写作任务的“任务驱动型作文”,材料内容贴近当代生活、视野纵横开阔,明确要求考生回望成长来路,关注国家梦想。考生应该注重文章表达的思辨性,从历史的纵深与未来的愿景中,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、民族、时代的深刻关联,紧紧围绕“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”“机遇与挑战”“艰难困苦与民族自强”“新世纪与新时代的使命传承”“追梦者与圆梦人”等具有思辨性的主题去构思作文,方能脱颖而出。
第五,强调六大核心素养
2018年高考作文题目对于今后的高考备考来说,释放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,那就是必须树立“关注个人成长、关注时代发展、关注社会现实、关注国家命运”的“大语文观”,把培养“全面发展的人”作为核心,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、科学精神、学会学习、健康生活、责任担当、实践创新六大素养,这就是语文高考改革的发展方向。
【点评教师简介】

周永超,男,中学高级教师,石家庄市骨干教师。曾荣获全国语文评优课一等奖,石家庄市班主任素质大赛一等奖,主持国家级课题两项并获全国一等奖,多篇论文获得全国一等奖,主编教辅用书多部。现任石家庄二中实验学校校办室副主任,工作14年,送高中毕业生8届,教学成绩优异。